安太成团队在指导学生实验
2016年初,又是忙碌的一天。挂断电话,安太成转身跟李桂英说:“定了,去广工吧。”李桂英并未停下手中的实验,答道:好。与安太成既是“战友”又是人生伴侣的她知道,这一次,安太成下定了决心。
安徽合肥有个“科学岛”,在那里,八位哈佛医学院的博士集体归国,创造了一项又一项的科研奇迹。安太成带领团队从事环境保护领域的科研教学工作近二十载,他的心中,也一直想打造一座“岛”,一座科研的“岛”,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,为这个社会、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,做点有意义的事。
让每个人都能施展才华
广东工业大学向他们伸出了双手。
2016年4月,带着一颗热诚而真挚的心,安太成正式调入广工大。他到来的第一件大事,便是带领团队组织成立广东工业大学环境健康与污染控制研究院。“研究院的重心是科研”,安太成说:“我们要打造一个国际高水平的科研团体。”
研究院的管理相对独立。在这里,实验室不分家,学院里的11个专有实验室,供师生们共同使用。绝大部分教师的科研经费也不分家,大家在“一个锅里吃饭”,“这是‘科研的共产主义’”,安太成笑道。年轻老师刚来,启动资金大概只有二十来万,能做的事情很有限;一些比较有资历的教授,个人科研经费高达千万,但一个人能做的事情也很有限。资源共享以后,利用这些启动资金,购置先进的仪器设备,打造高水平的科研平台,年轻老师们能施展才华,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。
“这就是团队精神,没有团队精神的人我们是不需要的。”安太成说:“要懂得替别人考虑,不能只想到自己。”无论是资源分配,还是职称、奖项等的评审,都必须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上,服从大局、服从整体,相互协调,“让更合适的人拿到更合适的资源,让每个人都有生存、发展的空间。”正是在这样团结的氛围里,短短两年来,团队已获评“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本土创新科研团队”“广东省教育厅大气污染与控制创新团队”等称号。
成立环境健康与污染控制研究院
打造一座“科研岛”
“筑巢引凤栖”。自正式调入以来,安太成牵头以研究院骨干教师为基础,引进了澳大利亚、韩国、日本和香港等世界各地的多名教授和博士,聚集了一支创新能力突出的优秀科研队伍。目前,团队共有成员17名,其中特邀国际知名教授4名,教授7名,副教授4名。这支高履历团队,平均年龄还不到38岁。是什么将他们聚在一起?
“我们都是冲着安老师来的。”“安老师为我们的科研工作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,我果断地加入安老师的团队。”原来就职于中山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的团队成员姬越蒙说。“与安老师接触后,我迅速被他的科研理念、治学态度所折服。”2016年到校工作的敖志敏也被安太成的“魅力”所吸引,“我来的时候研究院刚刚成立,白纸一张,但安老师对整个研究院、学科发展的规划很清晰,让我对这里充满了信心。”
“我们要打造一个科研高地,一座科研的‘岛’”,安太成说。他站在国际研究前沿,结合最新、最热的科研热点,以交叉学科的眼光进行整体战略布局。目前,研究院以区域大气污染控制与健康保护为重心,形成了“一条河+一根柱”的研究布局,“一条河”是围绕各种环境介质中的污染物开展健康风险及控制系列研究,“一根柱”则是以光催化杀灭病原微生物机制为主的前瞻性研究。团队中部分成员原本并不是从事环境保护相关领域的工作,却都被安太成的蓝图深深吸引了。姬越蒙来到团队后调整研究方向,将理论化学与环境保护相结合,进行大气污染物光化学机理等方面的研究。2017年,姬越蒙的论文《Reassessing the atmospheric oxidation mechanism of toluene》被《美国科学院院报》接受发表,这是广东工业大学首次以第一单位在该杂志上发表研究性论文。
“科学研究有如逆水行舟,不进则退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,根据国家方针政策和战略布局的变化,做出相应调整。”安太成说,“老师们来了以后,要迅速调整,跟上团队的步伐,才能发挥出自己应有的价值。”他的蓝图中,不仅对研究院、学科发展有着清晰规划,对团队的每位成员,也帮助其规划好发展道路,让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重点研究领域,都有自己的定位。“每位成员负责‘一条河’上的一个点、一个部分,合起来就是完整的研究链,最终我们的目的是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环境保护问题,为社会服务。”
冲刺:为了祖国的绿水青山
“科研就是生活,生活就是科研”是安太成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。平日,他与李桂英吃在食堂、住在广工大,过着清淡的日子。虽然对物质生活没什么讲究,但他对科研的要求却十分严格。团队成员陈江耀是安太成的学生,2009年,读博的第一个月,陈江耀的月度总结报告就被安太成“狠批”了一顿,“只是数据的罗列,没有思考,没有讨论。”十年了,他仍清晰记得安太成对他说功夫要下在平时,要以毕业论文的标准写月报。“安老师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,统一高要求,正因如此,别人‘痛不欲生’的博士毕业论文,我们花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。”陈江耀说,“现在,我们也要求学生每个月提交月报。”
“我们来广工,是来冲刺的。”对安太成来说,晚上十点下班,凌晨三四点起床已是家常便饭,寒暑假不曾休息,一直带领团队人员工作在实验室,连除夕与农历新年仍然坚守办公室,甚至在候机厅、飞机上他还在工作……他想挤出更多的时间帮年轻人修改科研论文与项目申报书。今年3月,在美国开会的安太成不小心弄伤了腿,回到广州时已是凌晨,他到医院简单处理后拄着拐杖就直接回校办公,一刻都没有耽误。“安老师这种忘我的工作态度让我们十分敬佩。”团队成员马盛韬说:“在这样的氛围下,团队成员紧密合作,全力以赴,谁也不想掉链子。”大家经常一天工作超过15个小时,每逢过年,也总是不约而同地聚集在办公室,继续钻研。
正是在安太成奋发图强精神的感召下,这支仅17人的团队两年内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2项。在中国首次主办SEGH国际大会,有效提升了广东工业大学环境与健康相关专业的国际知名度;建成了“广州市环境催化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”“广东省光催化技术集成与装备研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”,协助学院获得了十多年来梦寐以求的一级学科博士点。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宁寻安多次在学校、学院会议上向安太成团队致谢:“安教授忘我的工作热情,无私的奉献精神,让我深受感动、难以忘怀,更让我们之间产生了一种天然的默契、形成了一种自然的亲情。”
安太成常跟团队成员和学生说:“作为健康与污染控制的研究人员,要为祖国的绿水青山、人类的生活健康,做点有意义的事。”他的心中有一座“岛”,既是科研的乐土,也是实现个人价值的理想家园。在这里,资源共享,利益共享,机会均等;在这里,他们怀着对环保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对科研工作的无私投入,为广东这方热土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、热血和才智。
(原文刊载于《广东工业大学报》241期2版 文字:陈少徐 杜清 供图:李胜彬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