艰难困苦,玉汝于成。她从农村来到城市,心中的理想愈发坚定:她要帮助与她一样缺乏资源、面临困境的人们。一路走来,她用努力和奋斗回报每个来之不易的机会;从工业工程跨专业考研到社工专业,她用选择与行动,为理想信念作出了自己的注解。她,就是政法学院研究生郑水清。
“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”
翻开过往,郑水清最不想触碰的是初中那几年。父亲因病去世,留下了聋哑、残疾、几乎没有劳动能力的母亲和水清姐妹。家中没有固定收入,母女仨靠做些简单农活维持生计。日子有多难?水清回忆,一道普通的韭菜炒鸡蛋几乎挑不出零星半点的“黄色”,更别说吃肉了。同学们的饭盒五彩缤纷,自己的餐食却只有青菜米饭。
她开始变得自卑和敏感。每次与腿脚不便的母亲用自行车将稻谷运到市场贩卖,她总觉得路人异样的眼光,仿佛嘲笑着她们的不幸和“不祥”。“为什么别家的稻子都是爸爸运?为什么我要承受这些痛苦?”亲人离去的阴霾、家中经济的窘迫……水清一度有了放弃中考转到技校学习、早些赚钱养家的想法。
得知这棵“好苗子”的境况,班主任很是着急,她常常悉心开导,帮助申请困难补助。家人们平日里都在为生计发愁,沟通的机会不多,这时“老师的关怀照顾像是一股暖流,给了我力量。”水清说:“学校发放的50块钱补助金,是我一周的伙食费,更是那段至暗时光里的一道光芒。”
“我很幸运,生活没有善待我,但我获得了众多支持和帮助。”初中毕业,当地高中为水清提供了奖学金;高中毕业,助学金项目和各类捐助又为她解决了大学的学费问题。一步步走来,有艰难有困苦,但更有爱和希望,也许“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。”
卸去幸运的外衣,真正支撑着她的是坚强努力和积极乐观的心态。她是品学兼优的学霸,也是踏实勤恳的学生干部;科技赛场上她奋勇拼搏,文体活动也常有她的身影。她喜欢尝试,决定要做的事定会努力做到最好;她喜欢思考,经常跳出“题海”,钻研解题方法和思路。无论什么课程,她总是前排就坐、认真听讲,“跟着老师的思维能开阔视野,站在更高的层次看问题。”除了专业课,她最喜欢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》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》等课程,“因为哲学触及心灵,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和哲理。”
“入党,发自内心的自豪”
小时候家里没有电视,傍晚时分,水清就搬着板凳到隔壁邻居家看。至今她仍记得《恰同学少年》这部电视剧,其中一个情节让她印象颇深:青年毛泽东的母亲生病了,幸得同学陶斯咏(名流子女)的帮助,在省城的大医院住院治疗。剧中,毛泽东说:“总有一天我要让所有的中国人,不管是男的、女的,城里的、乡里的,有钱的、没钱的,都要买得起药,看得起病。”这让水清很是感慨。今年年初,母亲股骨头坏死需要手术,医保为她们减轻了很大负担。“时代不同了,在党的领导下,新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。如果没有医保,我们这样的家庭条件,妈妈不一定能顺利手术;如果没有这么多资助政策,我也没有机会继续读书。有幸生于这个时代,感恩党和国家!”
“能入党,我发自内心地自豪!”高三时,水清获得入党的机会,她兴奋地告诉了所有的亲戚朋友。本科期间,水清担任了工业工程专业本科生党支部副书记,在一次次党建活动的组织和参与中,对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,她考虑问题、看待事物的角度也发生了变化:从前更多关注自身,现在则懂得“由己及人,由己及物,由己及天下”,将个人问题融入社会、国家之中,把个人小我融入时代发展的大我之中。
“我来自农村,我知道他们需要什么”
水清还参加了辅仁读书会思政课实践平台,认识了众多优秀的师兄师姐。受到优秀西部计划志愿者杨晓华的影响,水清开始对社工领域感兴趣。“我本科专业是工业工程,主旨是改善工厂的生产效率;而社会工作是改善人的生活质量,两者都需要链接各类资源达到‘改善’的目的。”水清说。社会工作有其独特魅力,它一端连着困难群体,另一端连接社会资源,通过专业评估,为服务对象匹配资源,陪伴他们走出困境,就是社工的价值所在。
2019年,水清参加了学校“走进大美新疆,传承西部建设者精神”暑期社会实践活动。她与队员们赴新疆交流了半个月。在当地一所幼儿园,当她拿出摄像机的时候,小朋友们立刻兴奋起来,眼中闪烁着光芒。“对我们来说很普通的事物,在他们眼里却如此不寻常。”这让水清意识到,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等仍存在较大差距。“我来自农村,我更清楚那里的人们需要什么。”她说:“我得到帮助,走出了农村,我想把这份爱传递下去,帮助他们走出困境,拥有更广阔的平台和天地。”
今年9月,水清顺利考取了学校社工专业硕士研究生。在学院新生代表发言中,她庄重宣言:公平与正义是我们社会的基本需求,也是社工的追求,我们任重而道远。如何让所有人合理、公平地享受社会发展的红利,我们应当作出应有的贡献!(文/杜清 王淑纯 图/龙敏婷)